局外人读书笔记

时间:2023-03-10 07:41:08
局外人读书笔记

局外人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局外人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局外人读书笔记1

其实第一次看完的时候,有点看不明白整部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主人公墨尔索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一滴眼泪,而成为后来杀人案中最至关重要的依据。法律最终判他有预谋,清醒杀人的杀手。他有心解析却无力辩解。

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话和事实,可是却不是别人想要听到的答案和事实。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赤裸裸讽刺了人性总喜欢以各自主观意识去评判周围的一切。

墨尔索过于真实又不屑于掩饰的个性,既让人喜欢又讨厌。喜欢可能是因为渴望自己也能有这种本性,讨厌可能是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们这辈子也没办法做到他那么坦诚和真实吧……

不过墨尔索对于婚姻的看法其实蛮像现在社会的婚姻。很多人因为年龄大了,碍于社会和家人的眼光。选择了一个自己不讨厌的人结婚,然而那个人是不是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讨厌足矣。

我想哪怕墨尔索没有这宗让他致命的命案,也总会有其他的事情让他最终牺牲。因为他活得太透了,这样的人生意义绝不是我想要的。人活一场总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才三十六岁的他却把一切都看透,有点像其他文章描述的:有的人二十多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葬,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这种人吧。

局外人读书笔记2

我一直被焦虑症所困扰。焦虑的根源说不清楚,只要没有按照计划工作,犯了拖延的毛病,就会莫名其妙地焦虑。如何才能安心度过每一个当前的时刻,或者如何才能安心地度过一生,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直到读完加缪的《局外人》,这个问题才有所缓解。初读《局外人》,不知所云,这是很多文学名著的通病,作者好像无意规规矩矩地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于是我翻看了很多书评、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欣赏《局外人》的创作风格。再次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小说的魅力。

《局外人》的故事很简单,大概分成四部分:参加母亲的葬礼、和玛丽约会、在海滩杀人、审判。

小说的开头很特别——“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楚。”

一个正常人怎么会对自己的母亲没感情,对于妈妈的死,表现地如此平淡,像是在谈论别人的事情。连母亲的死的日子都搞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小说开头的一个悬念。读到后面,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不正常的人”,或者说“异化的现代人”。一个对世界“无所谓”的人,一个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时时感觉到世界的荒谬的人。

没错!加缪的这部作品,主要探讨的是人对世界的荒谬感。

什么是荒谬,简单来说,就是你照镜子的时候,有一瞬间镜子里的那个人不像自己的那种感觉。传统的小说,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有逻辑的串联起来,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才能让读者明白。

但加缪指出,这个世界本质是荒诞的。这个世界没有原因,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只是存在着。

想象一个宇航员去了一个陌生的星球,这个星球上有一个大机器,结构非常精细,各部分运转自如,看了让人叹为观止。可是,当你知道这个星球上没有生命,这个机械的运转没有目的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抓狂?没错,我们的地球就是这样一台大机器。

我们的焦虑来源于目的,如果做事没有目的,人会无所适从。如果没有目标,不追求点什么,我们不能很好的享受一个安闲的下午。可是加缪指出,世界是荒诞的,一切的追求都没有意义,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

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一直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掉一滴眼泪,养老院的人问他要不要看母亲最后一眼,他拒绝了。可以说他是“被迫”参加了母亲的葬礼。葬礼是按照别人的安排进行的,天气很热,有人暗示这里的天气不比巴黎,应该尽快下葬。这一切虽说都在问默尔索的意见,但他其实没有选择。

接下来的守灵夜搞得大家都很疲惫,默尔索不明白,葬礼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这一切的形式有什么意义,无非是徒增了这个世界的荒诞。

葬礼之后,默尔索在游泳的时候遇见了女朋友玛丽。玛丽是默尔索以前的办公室职员,默尔索之前就想搞上她,但玛丽不久辞职,离开了公司,这种事没有来得及发生。偶遇玛丽,两个人产生了好感,然后回家上床。

玛丽问默尔索:你喜欢我吗?默尔索说:你问的问题没有意义。

玛丽再问:想要和我结婚吗?默尔索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到无所谓。

玛丽说:你真是个怪人,但我喜欢你这一点。

默尔索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一切都无所谓。这正是小说主人公吸引我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能看清世界的荒诞本质,了解意义的虚无性,那他还能对这个世界要求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还要焦虑?

如果我们的欲望和这个现实的世界总是冲突的,那要么是我们错了,要么是这个世界错了。对于默尔索这个人物来说,他就从来不会感到焦虑,因为他不知道应该焦虑什么。

不得不说,《局外人》塑造了一个让我痴迷的角色,在这个角色身上,我没有看到对现实的无奈,而是一中强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是一个被“异化”的人,而是一个真实的人。默尔索看到了世界的本质,他想活的真实一些,不想被社会同化。

为了融入社会,我们经常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我们经常因为家庭和婚姻妥协,那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是自由的。

之后,默尔索杀了人,但没有杀人动机。这在正常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杀人以后,小说进入了审判环节。这部分非常精彩,集中体现了司法程序的荒诞性。在审判自己的过程中,默尔索有时候哭笑不得,面对滔滔不绝的律师,默尔索一句话也插不上嘴。不禁产生疑问:到底是我犯了错,还是别的人犯了错。为什么自己一直被谈论,而从不被问及自己的感受?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我们经常无端揣度、八卦别人的生活,以自己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别人的对错,却从不问及他人的真实感受。同样,我们自己在与生活的不断妥协中精疲力竭的生活,却从不问自己的真实感受。

最后,执行死刑前,当默尔索被问及是否需要上帝,是否需要临终前的救赎时,他拒绝了神捕。这让神捕很吃惊,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死前不相信上帝的。

默尔索活的真实,活得真实的人是不需要上帝的。如果我们需要一个上帝才能使人生得到慰藉,那我们是否还在意义的泥潭中挣扎,还在判断人生的价值,还在在焦虑中前行,还在努力构建本就虚无的意义之网。

《局外人》这本书值得每个在焦虑中挣扎的人深思。

局外人读书笔记3

读到主人公很多无所谓的生活态度的时候,就像在说自己

不喜欢这本书里面很多的书评,引不起共鸣,反而和主人公有很多的思想交流< ……此处隐藏10708个字……上哭泣的人,都很有可能会被定为死刑,成为了异类,社会的异类!但默尔索很真诚,不耍花招,拒绝说谎,是什么就说什么并且拒绝掩饰自己的感情,善良温和,不说废话之类的;他的随和温顺,好说话,不计较,安分守己,实在诚率,但在那个社会看来,就是一种冷淡,孤僻,不通人情,不懂规矩,作风散漫,庸庸碌碌,浑噩懒惰……虽然他是一个穷人,喜光明正大,但却是我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默尔索对于母亲下葬时不恸哭,这并不是一种无情不孝,而是对于一种真实执着的热情激励。面对这样巨大的压力,有人会奋起抗争,有人却维诺无从,最后的结果是生命的告终。所以在那个社会,要接受传统的价值,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倘若,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就无疑成为这会的“局外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人的性格到行为之间,存在着一个断崖。“而我,我好像两手空空,但是我对我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么一点儿把握。”“我抓住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从某种角度上说,默尔索在死亡直逼的苦难面前总与醒悟了,他回归自我,完成了和这个冷漠而荒诞的世界圆融统一。他明白这个世界虚无的本质,他一时到了自己之前的一切方法,态度都是对的,只因这个世界本来的方式,在苦难之后,他发现了自己,却为时已晚了。然而,他并不觉得有什么悲哀,因为他直到死亡,都依然保持了自己想要的真诚,坚守自我。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

没有对生活的绝望,就不会爱生活。默尔索在孤独与绝望中悟出了,一个人即使只生活过一天,甚至一百年也不至于难以度日,他有足够的东西可供回忆,绝不会感到烦闷无聊。从某种程度意义上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愉快!一个人对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会有一些夸张失真的想法,当想摆脱一个不愿意听他说话的人时,总会做出一种表示很赞同的样子,这个是不是出于人的一种反应,有时候,我也差不多是这样,因为还有自己的事要去做。转回话题,默尔索在什么被判定结束的前夕,对生存充满了渴望,他朝思暮想逃跑的机会,却成了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愿望。如果还有机会,他希望重活一遍。只有经过死亡的威胁,才会体会生存的意义。而那些碌碌生活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曾有人问他是否悔恨,他说他只感到无限的疲倦。在最后一刻,他觉醒了。

人生在世,就是想活得真实而简单,就不该演戏作假!但有人会限于社会环境而变得有心机,隐藏内心的真实。也许这才是存活之道吧!但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内心的善良!

局外人读书笔记14

黑白线描的封面,所有人都在向前走。唯有他,看往了不同的方向。

看完《局外人》,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自己的内心,也住着一个默尔索。

故事其实很简单:默尔索的母亲死了,他的态度却仿佛只是像对待今天天气很差一般,冷冷相对,在母亲的葬礼上也没有哭泣。后来,一次意外,在和朋友的一次海滩出游时,错手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被判了死刑。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拒绝接受神父的忏悔仪式。在默尔索的整个人生中,他就像是一个局外人一般。

默尔索对人生的态度,许多的行为和言语其实都不符合一般的世俗标准:他对母亲并非没有感情,却不愿做戏,哭天喊地地来告诉世人他的悲伤;女友玛丽问他是否爱她时,他明明可以说一些甜言蜜语糊弄过去,他却连敷衍都不愿意;雷蒙问他能否和自己做朋友,他也只是回答做不做都行,在法庭上,他也没有为自己找理由开脱,没有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辩护;在最后,神父为他做忏悔仪式,他不肯接受,并且坚持自己从来没有对哪件事真正悔恨过……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了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对于默尔索来说,遵守这些所谓的社会道德,便是脱离自己本心,就是要受世俗的左右摆布,所以他拒绝了。他始终忠于自己的感情。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默尔索的自由跳出了人们划定的框架,所以他成了大众眼中罪不可赦的恶人,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可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

其实我挺羡慕默尔索的,或者说心里就住着一个默尔索,因为他可以一条路走到底,没有任何负担,甚至离开那个对他来说可有可无的世界。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为了不挨骂,为了显得自己不会不合群,为了不被看做不入流而去附和,去撒谎,去迎合,去做一些违背本心的事。

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生活没有人不向往。可后来想想,社会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更脆弱,大众的包容性也比我们想象的更浅薄。所以世俗可以挑战,但挑战之前,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价。说白了,保持自我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能力,没有资本,也没有默尔索超脱一切的淡然,该妥协还得妥协,毕竟学会妥协也是生命中重要的一课。

局外人读书笔记15

初读这部作品,我只能感受到莫尔索的冷酷无情和他那“那与世无争”的颓态,好像这个世界与他并无关系,就连母亲去世这样与他有密切关系的事也根本不被他放在心上,加缪对这颗像被冰冻了的心的刻画简直妙极了:“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

整个小说都是选用一种与主人公性格一致的枯燥、呆板、闪烁的语言风格来连接全文的。作者选用这些超乎寻常、刻意追求的语言来宣扬人生的荒诞和无意义,主人公在多人眼中是荒诞的,众人在莫尔索的眼中变是荒诞的。整部小说如演一幕滑稽的小丑剧,所有人包括观众都是荒诞的。加缪在这之中为我们提示了社会的丑态。

然而度娘说加缪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揭露社会荒诞的层面,原来他揭露荒诞的终极目的是要指向人们对本身的追求。在加缪的荒谬论中有一个有名的论点:“人生没有希望但不包含绝望”所以要活得真实而不虚伪,莫尔索就必须坚持下去,哪怕是苟延残喘,并不是不愿迂回,而是没有退路可走。

倘若这样一想,莫尔索怎么好像又变得有点正面了?是的,莫尔索式的冷漠,具有积极反抗的基调,不失为一种大智大勇的精神,在精神上战胜了荒诞,获得了自由。

看文中的这一段“我喝了咖啡,想抽烟。可是我犹豫了,我不知道能不能在妈妈面前这样做,我想了想,认为这不要紧。我给了门房一支烟,我们抽了起来”平淡不惊的活着实刺激着读者,使人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个幸福自由人。甚至,当他坐在被告席上等待判决的时候,他仍无动于衷,他只觉得“这么一个老故事重复来又重复去,真叫我烦透了。”诸此种种,无不彰显着莫尔索身上那种淡然的气质,他对于一切都是那么满不在乎,这大概也就是他幸福的源了吧。

可以说,局外人并不只指莫尔索一个人,而是许多具有相同生活状态的人的代表,莫尔索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作为一个人,他是特别的,但普通却往往富于特别之中,他身上有太多太多人的影子。莫尔索的个人世界也便成为一类人共有特质。也正因为有对莫尔索的探知,我们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局外人”这种现象。

《局外人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