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书笔记

时间:2023-03-16 15:04:56
围城读书笔记15篇

围城读书笔记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围城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围城读书笔记1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没看书之前我就耳熟能详,但不懂为什么这样描写婚姻,好像说结了婚的都想离婚似的,我现在就想进城,但是不知道城里是什么东西,想在这本书里找答案。

全书就一句话概括,一留洋学生外面混不下去了,坐船回家谋生的故事。钱钟书一代文学巨匠,故事情节应该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富有曲折的,或先抑后扬,或像武侠小说一样,前面写主人翁三脚猫功夫,后面独霸武林,实际上,方鸿渐回国后并没有升官发达,而是志高才疏,靠着朋友赵辛楣才勉强混口饭吃。这或许正是钱钟书的魅力所在,书中情节好比女人,有些女人靠化妆吸引异性,有些女人靠美颜博人眼球,而她却素颜出镜,时而回眸一笑,时而撒娇哭闹,时而温文尔雅,浮躁的心这时候安静了下来,静静的看着她,突然间被她戳中笑点,她的纤纤细手伸过来,把你挽向幸福的殿堂,殿堂只能呆一天,你和她回了家,她哭闹久了,你不让她哭了,她觉得你不爱她了,你想安慰她了,她也想和好了,你们面对面,可你还没安慰她就向你笑嘻嘻,你觉得自己被取笑了,怒吼了她,你看着她那拉长的背影渐渐消失了。钱钟书正是通过平凡的故事情节,通过大量语言细节描写,比喻修辞,让故事人物都活了,像是上演一部家庭剧,剧中的人真实的让人猜疑就是以钱钟书为模子写成的自传。

文中好的比喻描写数不胜数,“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慌忙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嘴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只通过胡子的描写就把汪的小人形象描写出来了,接着“假使留下的这几根胡子能够挽留一部分运气,胡子没剃的时候,汪处厚的好运气更不用说......”,还是通过胡子引出下文描写汪的故事线,可谓生动形象。

有一段描写孩童的更是真实有趣,”阿丑爬上靠窗的桌子,看街上的行人,阿凶人小,爬不上,要大伯伯抱他上去,渐鸿忙着算账,不理他,他就哭丧着脸,嚷要撒尿......阿丑回过脸来说:’刚走过一个人,他一只手里拿一根棒冰,他有两根棒冰,舐了一根,又舐了一根。大伯伯,他有两根棒冰。’阿凶听得忘了撒尿,说:‘我也要看那个人,让我上去看。’阿丑得意道:'他走到不知哪儿去了,你看不见--大伯伯,你吃过棒冰没有?’阿凶老实说:‘我要吃棒冰。’阿丑忙从桌上跳下来,也老实说:‘我要吃棒冰。’”,还有通过阿丑的嘴无意露给大伯伯他妈妈背后说的闲话,“大伯伯,什么叫做‘关系”,导致鸿渐说棒冰不给阿丑吃,给阿凶吃,阿丑借故阿凶上次没还皮球,打了阿凶一耳光,阿凶大哭,撒的一地是尿。

“贫民区逐渐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块藓,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几乎天天发生,有志之士被压迫的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线,向地下发展,地底下原有的那些阴毒暧昧的人形爬虫,攀附了他们自增声价。”,类似这种手到擒来的比喻多如牛毛,最让人感到身临其境的是方鸿渐和妻子孙柔嘉的吵架过程,像平静的天空,开始天气晴朗,突然乌云挤走了太阳,太阳不甘示弱,努力发光,然而拼尽全力也无济于事,雨滴也来助兴,从一开始毛毛细雨演变成倾盆大雨,大雨过后,天阴了两三天才终于变晴朗,接着乌云来的更早了......

这本书看完,最让我惊叹的不是结局,而是文中的生活描写,处处充满了机智幽默,恰似杨绛先生说的,这部著作体现了钱钟书的“痴”,痴迷于玩,痴迷于乐,痴迷于玩乐中描写生活。生活是最真实的,用痴心去活了,方能写出另一个真实的生活。

答案或许我还没找到,经历了婚姻的人懂得他们生活的酸甜苦辣,我还是个城墙外寻找答案的人,但我能看到里面人。

围城读书笔记2

很早就听过《围城》,一直都没有看过,现在看完了,感触颇深。翻完合上书时觉得结局像是还没完全揭露出来似的,意犹未尽。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句一直是视为经典的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里面对人物的刻画细致生动,出现的每个主要角色都有明显的人性弱点。例如:看似颇有学识但品行放荡为人自私小气的李梅亭;学历颇高修养似乎不错的大家闺秀苏文纨,最后也没摆脱婚后显露出的庸俗;外形木讷老实但内心阴险、唯利是图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就是最大的主角方鸿渐也难逃被贬低的“噩运”,他就像赵辛楣所说的,他并不让人讨厌,只是全无用处。他抱有着那个时代所谓的知识青年所具有的正义感,尽管这正直常在诸多生活琐事所迫下屈服。也正因为这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正直,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无论是三闾大学,还是报馆,他混得甚至还没有他的夫人好。而且作者把人性的虚荣讽刺得淋漓尽致。对于大学教授,他们借着兵灾来吹嘘:汪处厚得意地宣扬他南京的房子;陆子潇流露出战前有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补筑洋房;方鸿渐也把故乡老宅放大了好几倍……“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对于方鸿渐的两个弟媳,则是开了自己嫁装的虚账,调查孙柔嘉的陪嫁。人物形象是那么鲜明。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 ……此处隐藏7268个字……"

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学证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

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围城读书笔记14

“婚姻仿佛一个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了离,离了结,没有结局。”

“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是《围城》第三章里的两句话。主人公方鸿渐后来在去湖南的途中对赵辛楣说:“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围城,围的不是人,而是现实的琐碎和人的心,若人心无羁,婚姻也会无绊。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人们永远都逃不出其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婚姻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但当他住进去后才发现与他的想像相差甚远。在三闾大学里也有一座事业的围城,里面只有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责任、事业衰败的社会大围城,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黑暗的大手掌控着。无才的方鸿渐也只有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同情、亲戚的施舍。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也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或许城外的人读《围城》,不能体会城里的心酸无奈,因此想冲进去;而城里的人读《围城》,正因为看破城里的虚情假意,才想逃出来。

当代社会亦是如此,职场、情场上的勾心斗角比《围城》中更为激烈,钱钟书的《围城》也不过是现实社会的缩影。

钱钟书在《围城》中把幽默的讽刺发挥得淋漓尽致。“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

主人公方鸿渐在《围城》中是游手好闲却又好高骛远的失败形象。他不断的渴求摆脱“围城”,然而冲出这个“围城”之后又发现陷入了另一个“围城”,永远找不到理想的自由,永远在渴望与失望中重复。他与苏文纨、唐晓芙等人的感情纠葛,都是因自己的无能和懦弱而以失败结束,使他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最后也自食婚姻苦果。无能所以懦弱,懦弱继而无能。大学时他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写信回家要求解除,被老父亲痛骂一顿之后就“吓矮了半截”,“忙写回信讨饶和解释”。与妻子孙柔嘉吵架吵来了姑母,他怕得要走,“柔嘉不愿意姑母来把事闹大,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恨得不复伤心,嘶

声说:‘你是个Coward!Coward!Coward!我再也不要看见你这个Coward!’”连续四个Coward正是方鸿渐的完美写照。

而孙柔嘉正好与方鸿渐相反,她虽然看起来小鸟依人,没有什么主见,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甚至可能比苏文纨更甚一筹。苏文纨对自己过于自信,她对方鸿渐的爱用的是“引诱”加“欲擒故纵”的策略,却未成功。而孙柔嘉就不同了,她会审时度势,会伪装自己,一开始她表现得很单纯,“方先生在哄我,赵先生,是不是?”“我一定要知道,方先生,你告诉我”,还“笑意全收,甜蜜的执拗”。只有赵辛楣看出她的伪装:“一个大学毕业生会那样天真幼稚么?”“方才我这旁观者看得清清楚楚,孙小姐--唉!这女孩刁滑得很。”孙柔嘉对方鸿渐的策略是“设陷”加“逼迫”,她千方百计让方鸿渐求婚的那天,就有逼迫的成分在里面。可以这样说,孙柔嘉伪装得很好,心计也很成功。她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不过,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了方鸿渐。

总之,在我看来,《围城》是一部以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读书笔记15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44年,1946年完成。这是他在困顿之中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年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

《围城》所包含的含义绝不是一般爱情小说所能比拟的。初看《围城》简介写到:“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刚开始看到这样的介绍,我猜想的《围城》应该是有着四合院一样的城池包围着的人们的生活,就是所谓围起来的城市。但实际上却截然不同,故事是围绕着方鸿渐这一主人公展开的。

我感觉在我看过的小说中,他是个“反面教材”。他的禁不住诱惑:在回国船上与鲍小姐谈情说爱,况且鲍小姐已有未婚夫;他的爱慕虚荣:为了博取岳父和父亲的满意而购买假的文凭欺骗老人家;他的懦弱无能:明知道苏小姐爱慕自己却又对她的表妹一见倾心……我觉得他并不优秀又缺少主见。

相同的,优秀的人是苏文纨,我同大部分人的观点一样,好奇苏文纨为什么会喜欢方鸿渐,而却看不到真正优秀的赵辛楣。

这种特别的人物设定应该是有特别的用意,虽然我还是不能领悟到。怀着半懂不懂的心思,我继续看完了《围城》。说实话,我不是很懂这本书,我也没有懂得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人,是什么样的一些人……相比起来,我更喜欢余华的《活着》,富贵的一生教会我们做人的机遇和道理,文章也通俗易懂。

又比如像《围城》里写鲍小姐的一段话: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人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刚开始会觉得,为什么一句简单的话要牵引这么多人,越到后面才越知道,笑的背后,其实是在讽刺鲍小姐的不学无术。

文中很多地方都是用这种讽刺的手法,作者宁愿浪费大量笔墨也要表达的亦是这种效果。读完这本书,我认为,做人应该有原则,应用正当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像方鸿渐那样,一味满足,努力的过程是快乐的。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是这样的,你的性格注定了你的人缘,注定了你的思想,注定了你以后的发展。

方鸿渐,他虽善良,但懦弱,缺乏原则,甚至可以说玩世不恭,也因此,使他深陷一层接一层的《围城》。所以,告诉自己,人只有不被束缚才可以自由地追寻梦。这本看似爱情小说实则充满人性化的《围城》读完以后,虽然不是很懂但收获颇多。

《围城读书笔记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