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5-08-03 21:26:23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集合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集合15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从一开始的捉弄嘲笑与不屑一顾,到后来的爱戴支持与敬之如父。马修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一再忍让,凭润物无声的关爱潜移默化,用动人心弦的音乐循循善诱,将一群放荡不羁的少年引回正路。

构成全片的主要是对比。校长与马修大相径庭的教学,学生前后翻天覆地的改变,孩子们对校长和马修截然相反的态度,无疑,造成这一切不同的,是爱。青少年常是“吃软不吃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味地镇压,迎来的不是第一个蒙东在沉默中的灭亡。就是第二个蒙东在沉默中的爆发。靠“以暴制暴”求取正义,虽然看似痛痛快快地解决了一时一地的小问题,但却义言传身教地教会了很多人不文明的表达方式,更可能激化问题双方的矛盾,甚至挑起更恶劣的对抗情绪。综上,以暴制暴的本质就是拳头大就是硬道理,力量大就是正确。

然而纵然大家都懂以暴制暴只能招致以牙还牙,但还是少有人能做到以德报怨,仁爱待人。因为爱,是要付代价的。当选择了爱,就必然招来伤害。校长的不理解与施压,学生的怀疑和叛逆,不错,爱可以带来令人心颤的美丽,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让人心碎的过程。若那句泰戈尔的诗:“没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就没有可以锻造出天堂的力量。”一切痛苦不仅在奋斗中,其实更在爱与恨的抉择中。选择恨是一种本能,而选择爱是一种本事。选择恨带来一时的满足,选择爱带来长久的心安。

影片更是十分真实地展示了现实的残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马修,最后居然被辞退了,而两面三刀的校长则将合唱团的功劳全部包揽。甚至差点获得额外的奖金。我不由地想起那个恪尽职守的鞋匠格拉斯,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对劣质鞋深恶痛疾,追求鞋子结实耐用,但,却饿死了。难道是他的品质让他死了吗,断乎不是,叫他死的乃是黑暗,但这黑暗的社会借着那良善的品格叫人无路可走,便更显出了那黑暗真是黑暗!无疑,这两者都批判了社会的黑暗,现实的残酷,但我更看到,这是他们面对黑暗势力发出的战斗的檄文!“虽千万人吾往矣!”若我幸运生于光明的社会,那便随这皓月之辉散发我的米粒光华,默默无闻献上一点爱:若我不幸生于黑暗的世界,也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散发纵然只是将残灯火的一点光亮。纵然星火不能燎原,纵然一点微光终将被历史的车轮轧碾,我也愿做那被辞退的马修,做那饿死的格拉斯。

我盼望这世界是美好,但我更知现实是残酷。爱是一种立场,不是盲目不知后果地奋斗,而是终知必死而不后退的抗争。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作为一位教育大家,他的一生都在为教育做贡献。他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放在当今社会之下,仍然非常适用。

教育的本意是育人,所以教育一定要把人放在首位,各种教学观念也都要以人为本。但是这样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 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如何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给出了比较好的方法————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优势、劣势,各自特点。了解不同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因为老师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花该施什么样的肥,才能对症下药,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很少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师都不去考虑。在他们看来,他们的任务只是教知识,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和他们无关。其实不然,在我看来了解学生比教学本身更重要,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多的去了解学生,尤其是那些个性迥异的学生,就像影片中的莫朗奇,如果不是马修老师的仔细观察,他那副唱歌的好嗓子可能就会被埋没。

影片给我的另一个感受就是:不要轻视任何人。

记得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非常调皮,整天不认真听课,不写作业,成绩很低,总是倒数的。这样一来,时间一长,这位同学就成了老师眼里的坏学生,老师看见他总是不顺眼,六年以来一直如此。六年以后小学毕业了,这位同学升入了初中。在这之后,我曾和他有过一两次的来往,但也仅仅是一两次,当时我依然认为他陋习未改,还是和以前一样,对于这样的人,还是少接触的好。但是当中考成绩出来以后,我惊奇地发现,曾经小学班上的那个所谓的坏学生考的却比班上其他大部分学生都要好。

这件事后,我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同时,这件事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无权轻视别人。好学生和坏学生都不是绝对的,坏学生有时未必就不如好学生,相反那些坏学生更容易成就伟大的事业。因为对于一个坏学生来说他所经受的要远比同龄人经受的多,它所承受的压力要比同龄人受到的压力大的多。那种被轻视的感觉,被人看不起的感觉……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的到。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抗压性更强,要比同龄人获得的更多,因为他们收获的是精神上的财富,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一天,克莱门特。马修来到一所学校任教。这所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它由问题学生、严厉的制度、苛刻的校长构成。马修确信自己走到了人生的低谷,这时,他看见了儿时的派皮诺,派皮诺的父母被二战夺去了生命,派皮诺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为此,他常在周六的时候等候在学校门口,希望父母能来接他回家。此时马修想用爱来温暖派皮诺……

马修以真爱换来了孩子们的信任。孩子热爱音乐,马修也是,他迎合了孩子们的兴趣,创作出了一首又一首的歌曲。他对哈森校长制定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觉,对校长的教育思想也有些反感,他便用爱感化了校长,校长也在他的感召下,接受了他的教育方法。有了校长的支持,马修组建了一个合唱团。其中最有音乐天赋的是莫朗奇,他有一副好嗓子和内向的性格。后来,在一次表演中,莫朗奇因过错而被晾在一边,他一脸的无奈与孤独。在第一轮演唱之后,马修忽然转身示意他唱歌,这位孤独的歌手先是一愣,然后他带着惊喜的心情成功的完成了演唱。马修的这个“圈套”,也使孩子们唱这支歌曲时有了几分开心、幸福的感觉。

后来学校进来一个插班生,他是心理学家放在这里做实验的,他叫蒙东,有暴利倾向。蒙东简直无药可救,他在校内吸烟、打架、骂人,最后被校长指控偷了10万法郎。但就因为校长用种种极端的办法来惩治蒙东,最终导致蒙东也以极端的行为回赠给了学校——他放了火,烧了几间房子。然而,真正偷钱的并不是蒙东,是蒙 ……此处隐藏8922个字……p>对他而言,爱,大过了他的面子!因为这份真诚的爱,他获得了学生们真心的拥护!

2、当然,有了这个爱,还 不一定行!因为,这是一群调皮的学生!那还 得,让他们拥有一种精神力量!而这个老师的做法,真可谓是巧妙!

她先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理想,出乎意料的是,大家都写得极认真,可见,再顽劣的人心中,都是有追求的!只要碰到了他们的软肋,那自然就好了!

再一点,也就是本片中最妙的便是,他巧妙地用了音乐,大量的,不断变化的合唱,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聚集力!是啊!有什么事儿,有什么语言,比一起唱一首好歌更让人有共鸣,更让人彻底投入呢?学生们在唱歌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共鸣,找到了精神力,找到了凝聚力!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由此,我想到了几点:

1、一个集体,要想成为好的集体,就一定得有凝聚力!而这个凝聚力,便是大家心中的一个可以引起共情,共鸣,共识的东西!这个事物,要么是音乐,要么是目标,要么是爱,要么是一种班级的信念!明白了,之所以,所有的党团都有一个信仰,因为信仰这个东西,是最让人聚集在一起的!是最能够振奋的人!人啊!常常为了心中的信仰,可以目空一切,也可以不顾一切!就如我,我心中的信仰便是教好书,为了教好这个书,为了取应有的荣誉,我几乎是疯掉了,但还 是那么的热爱;而一些人,他们的信仰是金钱,另一些人,他们的信仰是地位,每一种人,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自己的追求,都不知倦地争取着!

所以,要管好一个集体,养成一个集体的信仰是十分的重要的!就如一个企业,要有企业文化,一个校园,要有校园文化,一个党团,要有共同的追求等等!

而一般来说,一个班的信仰,除了为大学而奋斗之外,更重要的,还 要有一种爱的精神!

2、没有人是无可救药的,只是看,你是不是找对了他的软肋,还 有,他究竟吃的是那种方法,他究竟是一种什么性格!要想管好人,首先要熟悉人!熟悉了人,方能管得好!

看了此片,记住吧:共情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一个初次到校代课的音乐老师用音乐改变“坏学生”的故事。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不少学生调皮捣蛋的镜头,捉弄同学,捉弄老师,甚至让老师受伤住院,不少观众看到这里就给这群学生打上了“问题学生”的标记。整部电影的主要情节就围绕着代课老师如何改变“问题学生”们展开。

这部电影的场景并不丰富,大部分的情节都发生在一所名为“池塘底教院”的学校中,所以我更愿意把它归类于教育片,而不是大部分人所认同的剧情片。既然我认为这是教育片,那么我会更关注影片当中有关教育的情节。

学校教育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学校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己任的场所,老师则在学校中充当教育者的角色,每一位老师都应谨记“德高为师道高为范”这一道理,并将之践行。然而“池塘底教院”的校长所采用教育方式则并没能体现出“道德”两字,他在学校推行“一犯错,就惩罚”的管理方式,其实质则是以暴制暴,体罚就是主要措施。然而青少年的心理及身体承压能力并不如成年人,任何程度的体罚都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巨大伤害,这便与学校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己任的理念背道而驰,既不利于培养人才也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轻则导致身体创伤,重则造成学生心理状况发生剧变,影片中的“问题学生”孟丹便是很好的例证。

与校长不同的是,代课老师克莱蒙马修的教育方式则温柔得多,他不会轻易处罚学生,反而会帮助被欺负的学生免受欺压,他甚至会为了保护学生而向校长隐瞒学生闯祸的实情。此外,他还私自开设音乐课教学生唱歌,因为他本身就是以为作曲家,而音乐教育便是他个人教育方法的最大两点。他的音乐课似乎有着巨大的魅力,可以牢牢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为之着迷,而他也因此发掘了“来自地狱的天籁”--一位有着天使脸蛋魔鬼心肠的学生莫汉奇。马修用音乐打开了莫汉奇幽闭而敏感的心灵,向莫汉奇授予音乐启蒙教育,发掘了莫汉奇的音乐天赋,并建议他的母亲将他送到音乐学院。片头的一幕便是莫汉奇以世界著名指挥家的身份站在舞台上的场景,我相信这与马修老师的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

教育的本质是发展,如何更好的发展并塑造学生应是教师努力研究的方向,限制性的教育措施不但不利于迅速发展,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进步,一名出色的教师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精英,而在于他是否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肌肉记忆不断增强,而人的品质则需要精神力量的感化。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

多方面的尝试失败后,五十多岁的马修来到了塘底学校。马修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是早上,大雾弥漫笼罩着生锈的学校大门,接着镜头移到了黑色的破旧的教学楼。整幅画面给人的感觉就是压抑、不舒服,好似马修来到的不是学校而是监狱。

实际上,因为校长哈德森的管理理念——犯错惩罚,这个叫塘底的学校就是监狱,或者像马修在辞职前说的 ,这里是地狱。这里的惩罚大多数时候都是关禁闭,八九岁的孩子因为犯错一下子要管半个月禁闭,而且禁闭期间禁止家人探望。这个校长对待学生的态度,和希特勒对待犹太人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塘底是一所特殊学校,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被其它学校开除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代表有三个,第一个是郭和颐,第二个是皮埃尔,第三个是电影后半段被送到塘底进行适应能力测试,最后因为校长体罚怀恨在心,放火烧了学校的孟丹。

马修老师身上的最光辉之处,在我看来就是勇气和智慧。

在了解了上一个老师离开的原因是被学生用刀刺伤之后,以及亲眼目睹了校工掉入郭和颐 设计的报复陷阱,而差一点弄瞎眼睛之后,马修还是选择了留下。他难道是不害怕吗,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不,他也害怕。就像马修自己说的,他自己也很害怕,害怕睡觉的时候学生闯进来要了他的命。所以,这就是马修令人敬佩的地方,虽然害怕但仍然选择面对,而不是像那个手臂刺伤的老师一样溜之大吉。另一个表现马修勇气的地方,则是马修主动找校长,请求校长允许用自己的方法惩罚犯错的学生。在校长让马修停止合唱团之后,马修把合唱团转移到了地下,这是马修勇气的第三次体现。这个勇气用儒家的话来说,叫:"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

爱,当然是教育的前提,但没有智慧的爱,爱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让学生觉得老师软弱,而更加无视纪律肆无忌惮。关于教育智慧,马修老师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让郭和颐照顾校工,而不是直接体罚;帮皮埃尔说谎,保护皮埃尔的自尊心;第一节见面课,面对学生的刁难用幽默的语言轻松化解;查学生宿舍,学生用编的歌曲骂自己光头而没有大发雷霆,反而鼓励学生继续唱,结果发现了学生唱歌的兴趣和天赋组建了合唱团。

电影的结尾很感人,当马修被校长开除,带着行李走到教学楼下时,所有学生把写着感恩的话祝福的话的纸折成飞机,从窗户上一个接着一个飞到了马修的手里。此刻的马修会因为失去工作痛苦吗?不,他心底只有幸福。

今年是自己做教师的第五年,明天是做教师过的第五个教师节。希望,自己也是一个能改变学生命运的老师,被学生喜欢的老师 。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