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山大地震》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一天晚上,爸爸妈妈带着我去看了冯小刚夫妇共同导演的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是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由于唐山的各类设施都很落后,所以唐山几乎被移为了平地,所以单单是死亡人数就已经达到了24。2万人,二十四万两千人啊,是几十万父母成年累月的心血啊,在这短短几十秒时间内就化为乌有了,无情的大地,让成千上万个家庭支离破碎,让成千上万个人变为孤儿,无依无靠,浪迹天涯……
在地震的时候,一位父亲不愿让母亲牺牲,只身跑进倒塌的楼房去救孩子,却被一块掉下来的大石板砸死了,就这样,元妮失去了丈夫。
元妮在石头上绝望的哭,一、是为离去的丈夫;二、是为生死未卜的儿女。
元妮对着天大喊:“老天爷,你这个******!”这几个字的背后,都是元妮满腔的愤怒。
后来元妮得知姐弟俩还活着,但是都被压在一块石板的两端,不管是撬哪一端,总有人会被作为支点,而被压住,存活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了许多。救援人员问元妮:“到底要救谁?只能选一个。”俗话说得好: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对着痛苦的抉择,元妮哪一个都不愿放弃,苦苦哀求道:“都救,求求你们了,都要救!”这句话表明了元妮是非常爱他的儿女。但最终只能就一个,选择一个便意味着放弃另一个,万般无奈之下,元妮艰难的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救——弟弟”说完呜呜地哭了起来,是呀,元妮是觉得弟弟生存的可能性大,不然谁会愿意放弃自己的亲骨肉啊。姐姐清清楚楚的听到了这句话,眼泪,慢慢的从她的脸颊上淌了下来。
后来,姐姐大难不死,在拉尸体的车上醒了过来。被一对好心的警察夫妇收养了。
转眼间,大地震已经过了32年,姐姐和弟弟也早已长大成人,在这32年里,对于女儿的愧疚也折磨了元妮32年。元妮天天烧纸钱,搬到了新家以后就天天一边烧纸钱,一边念叨说住哪儿了,在哪条街,哪条巷子,怎么走,怎么走……
元妮天天自责愧对于女儿。
而姐姐因为憎恨母亲当年不救她,32年终不愿回唐山认亲。
后来,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姐姐和一干成一番事业并且带着员工的弟弟不约而同地参加了抗震救灾活动,无意中听到弟弟和别人聊起了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之后,姐弟相认,一同回家看望年迈的老母亲。元妮看到女儿回来了,高兴得不知所措,泪流满面。姐姐却沉着脸像个木头人,也许还在憎恨母亲。
元妮端着一个盆子,里面放着几个又大又红的西红柿,说:“看,妈妈没骗你吧,是妈妈对不起你。”姐姐没想到母亲在她小时候许下的诺言,至今不忘,又得知母亲每次买的小学课本,也有自己的一份,终于泪如涌泉。
这部电影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或许现在我们还理解的不够深,但如果真正要我们放弃一个亲人,才能体会到什么事痛苦的抉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任何一位亲人。无论他(她)对你是好或是不好。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2前几日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感慨颇多:以假乱真的场面,撕心裂肺的哭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染力,足以赚足观众的眼泪。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还原的是人间的真情。
影片一开始,就是关于救姐姐还是救弟弟的艰难抉择,无疑母亲是悲痛欲绝的,也就是这个生死抉择,折磨了亲情32年。姐姐竟然在雨水的冲刷下,奇迹般的复活了,那孤零零无助的身影,多少让人有些伤感。上帝对于姐姐是不公平的,包括那个小小的西红柿分配,这兴许是当时那种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在做怪吧,好在最后作了交代,那几颗火红的西红柿,不正是代表着团团圆圆的一家人吗?
知恩图报的姐弟俩,在汶川地震的救灾现场相逢,可以说是本片的最大看点。巧妙的构思令人赞叹。母亲那发自肺腑的“对不起”,那心灵深处无法弥补的创伤,揪心的选择,痛苦的煎熬,一瞬间就此愈合。也许是机缘巧合,龙凤胎姐弟竟然给他们的孩子都起名叫点点,是不是寓意着我们每个人就是生活中的一点点,也就是这些小小的一点点,汇聚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呢。
一个女人,生活中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何况是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是多么地痛苦和煎熬。32年,无法挽回的人间真情;32年,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婆婆那句责备:“我儿子要不是为了你才不会留在唐山”,言外之意也不会失去生命。“你一个女人家怎样才能带好我的孙子”,意即你没有那个资本和能耐。这些话语,无疑是在她悲痛的伤口上撒盐。一个女人,是无比坚强的,她宁愿孤守清寡,一辈子也不离开唐山。因为,她是丈夫用自己的生命换回的,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用生命来爱她。就是搬了家,也要在祭日的时候,向远在天堂的丈夫告白,不要走错了路,呼唤着丈夫回来。
社会是个大舞台,影片里中国元素和符号的运用,走进新时代主旋律的畅想,每逢春节的无尽思念,都布排的不露痕迹,相得益彰。弟弟由一个蹬三轮的野导游发展为开着宝马车的旅游公司老板,姐姐也在被解放军收养后几经艰辛旅居国外,可以说这些情节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真实的缩影,记录了时代的步伐。
关于地震的刻画,无论是震前那飞舞的蜻蜓、从浴缸里蹦出的小鱼儿的这些前兆,还是那唐山地震凄惨的景象、汶川地震悲壮的场面,“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的专家级断言,人民解放军声势浩大的救灾场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影片中都表现地淋漓尽致,折射了人间真情的难能可贵。
我是含着眼泪看完这部片子的。当年用茅草搭建的防震棚、拼命奔跑、近乎绝望的人群,还有楼体坍塌骇人的瞬间都深深印在了脑海里。“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仔细想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3昨天是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全国公映日,我第一时间买到了票,在二十点三十分,我坐在了滨海新区塘沽大剧院的沙发上,在开场的一片蜻蜓中,被带入了1976年的唐山。
地震的特技效果在国产电影里还算的上不错,当然我们不去和好莱坞那些经典的灾难片去比拟,此片根据小说《余震》改编,其情节的曲折弥补了场面上的不足,片中众星云集,且演技一流,真实的反映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惨烈以及震后唐山人民重建家园的勇气和毅力,展现了三十二年的重建历程中,以主人公为代表的唐山人民无法愈合的内心伤痛,得到了观众的深切共鸣。
此片在前期宣传中着重强调的感情戏,在实际放映中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在真实的灾难面前体现的人性的光辉,母性的伟大,残忍的抉择以及命运的捉弄,让很多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以及经历过地震的人们,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影片深深的敲击着我们每个国人的心灵,尤其是2008年刚刚过去的汶川地震以及后来的玉树地震,这些惨痛的画面 ……此处隐藏10190个字……用,并且在吃西红柿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我相信当一家人在看这部电影时,夫妻可能都会有此一问:要是你,会救谁?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脱胎于当年沙鸥所唱的一首歌里面的那个问题:当你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你只能救一个,那么你救谁?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编剧就把这个问题抛到了那位母亲面前,也同时抛到了观众面前,非得要那位母亲和观众做一个决断。但是,现在距那场灾难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中国人的人口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女平等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当然,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一些人头脑中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现在的年轻观众肯定无法完全接受母亲在重男轻女思想下的选择。可在那个年代,那位母亲的抉择肯定会受重男轻女思想支配,于是,编剧就要平衡一下她的抉择在年轻观众中所引起的反感心理,所以,就要作一些技术性处理,让观众觉得那位母亲的选择有一定的合理性,就把王登写成是姐姐。即使在生死关头,大的让小的,这在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中还是能够勉强接受的。再者,母亲首先看到的是儿子,而不是女儿,这一处理又让矛盾的激烈程度有所降低。
其次,就是王登对养母的感情,她在大学两年都没回家,不愿去看自己的养母,这是因为她对自己被生母亲抛弃让她对所有母亲都有一种不信任感,也就自然而然的不信任养母。这样的情节设计我觉得比较符合人性的发展。
再次,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怀孕后,一般都是惊惊慌慌的想办法去把孩子打掉,但她不管不顾一定要把孩子生下来,其行为说明在她的潜意识里有一种报复生母的欲望,当然,也是经历了这场灾难死里逃生后,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和尊重。
最后,王登嫁到了加拿大,真是知女莫如母。母亲的一句话:你怎么躲我这样远呀!深刻的揭示女儿王登的这一选择的心理根源。
总之,这部电影的细节处理得非常成功,使得这部影片有很强的感染力,从而具有很好的催泪效果2016年防震减灾教育片观后感500字3篇读后感、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4最近,我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它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秒,唐山大地震,为了救妻子李元妮,丈夫方大强死了。孩子方登和方达都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如果救方登,弟弟方达就会被压到,如果救姐姐方登,方达就会被压到。周围余震不断,若再不下决定,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母亲做出了决定:救弟弟吧两个神志清醒的孩子,清晰的听到了妈妈的话。震后,李元妮坚强地独自抚养着失去一只胳膊的儿子,而劫后余生的方登却被军人王德清收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直到32年后的汶川地震,他们才重新相逢。最后姐弟俩一同回家看母亲。老母亲洗好了西红柿,告诉女儿:西红柿洗好了,我没忘。老母亲给女儿跪下时候,我泪如滂沱。电影的最后,女儿终于宽恕了妈妈。
母亲李元妮在面对救援人员的问题:到底救哪一个的时候,泣不成声地说:都救。但是,如果再不忍痛放手,两个都会失去。女儿年纪虽然小,但也很懂事:弟弟被人欺负了,身为姐姐的要保护他;弟弟和自己都喜欢吃西红柿,只剩一个西红柿的时候,姐姐也要让给他吃。当方登听到 救弟弟这三个字,她哭了,她恨、她委屈、她绝望,但自己却活了下来,于是她再也不要认这个救弟弟舍弃自己的妈妈。
母亲和父亲在灾难发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无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员演绎得丝丝入扣,丝毫看不出他们是在表演!在父亲抢救孩子无果遇难后,面对救姐姐还是救弟弟,母亲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择过程,被徐帆演绎得真实、感人!那是多么痛苦的选择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母亲,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抉择,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择啊!震后奶奶、姑姑来唐山要带方达回济南,面临骨肉分离,母亲的无奈和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对母亲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爱之情!母亲一直都没有再嫁,是因为她的心里一直放不下方大强。她也没有离开唐山,因为她怕方大强和方登回家,会找不到,所以年年都要讲一次家的地址,讲了整整32年。母亲心里憋了32年的是对方登的愧疚,她这32年来,一直都在忍受着折磨。
养父母给予方登真实真挚的爱。陈道明、陈瑾饰演的养父、养母给了小方登第二次生命,对待方登视如己出,把她当做自己亲生的孩子,培养她长大成人考入大学,这种爱同样很感人!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表达了人性的关怀,拍得非常真实,非常震撼人心。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5如果没有那一次大地震,何来一家四口的阴阳相隔;如果那三十二秒后,换一个选择,会不会消除三十二年的“仇恨”;如果……世间何来这些如果?
当弟弟和姐姐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两头,同时有生命危险,同时需要救援时,却只能选择一边,母亲的心中一定万分纠结:如果可以两个孩子都救,该多好。然而,世间何来这般如果!手心手背都是肉,可现在她却只能选择一个!两边都是她至亲的骨肉,可现在却只能选择一个!两边都需要及时救援,晚一秒都可能没了生命,可现在她却只能选择一个!
当母亲说出“救弟弟”那三个字时,同样被压在水泥板下、同样性命危急、同样是母亲孩子的姐姐该多么伤心、多么怨恨母亲啊?她不明白母亲为何不救她,我们只看到:镜头里,姐姐的眼泪顺着眼角滑落,双眼绝望地闭上了。或许,就在那一刻,“仇恨的高塔”便在她心中悄然搭起。
好在,姐姐最后奇迹生还,她心中一直对这件事不能释怀,以至她的养父养母最开始以为她是哑巴。后来,养父多次问及她在唐山是否还有亲人,她都选择沉默。哪里是她不知道自己的亲人是谁,而是她根本不愿承认当年选择用她生命换取弟弟生命的妈妈真的是她的亲生母亲。32年,若不是又一场地震,这对母女间的误解或许永远不会消除。
好在,她最后选择了尝试原谅,回到了那熟悉的家。因为她看到了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和她母亲面临相似艰难抉择后的那份悲痛——那不是母亲的本意,然而事实却逼迫她做了那样的决定!她明白了母亲当年的那种无奈与心痛。当她看到母亲为她准备的西红柿时,当她看到母亲一边道歉一边下跪时,当她看到那每年都买为她购置好的课本时,她感动了、后悔了、自责了、痛哭了……那时,她明白了:母爱的天平根本没有偏向哪一方,那救的是她的同胞弟弟啊!她明白了母亲这32年的煎熬与不易,连她自己也感叹:“妈,你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呀?”她明白了这些年她有多对不起母亲,那“仇恨的高塔”瞬间夷为平地,不复存在,化为了无尽的'自责与悔恨。
然而母亲,虽然说她曾经的确可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但她选择时的纠结以及32年的“自我救赎”可以看出她并不是不喜欢女儿,反而有更深的爱。正如弟弟所说:“那一年地震,被摧毁房子都重新修建起来了,然而,母亲心中的废墟却再也不能重建。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是啊,如果32年前,母亲不是这样选择,哪来的32年的悔恨与痛苦,如果,母亲当时选择的是救女儿,那结果又会是怎样的悲哀与痛苦?如果……世间哪有那么多的如果……
猛然间,我明白了,母爱的伟大,就在于每一个选择时母亲的煎熬和每一个选择后,她所承受的全部……
所以,让我们都好好爱自己的母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