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烈火英雄》观后感6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烈火英雄》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烈火英雄》观后感1看完《烈火英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当时是点映场,电影没有正式公映,豆瓣还看不到评分。
本来也没抱多大的期待,看完后倒意外的发现这部电影还真不赖。尽管现在豆瓣的评分不高,但我很喜欢。也好在是评分出来之前就看了,否则很可能就此错过。
作为一部电影来说,缺点当然有,豆瓣评分在我看来也很客观。不过我并不想深究这些缺点,某演员的演技、太过分的煽情、细节和剧情上的不够严谨,等等问题都忽略罢。相对于这部电影所传达出来的精神,我觉得并不太重要,因为从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我们从未真正了解过的消防员。
杨德昌的电影《一一》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
多么精准的诠释。
在电影发明以后,人们得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机会触碰的事物,也让人体验到不可能的人生。电影题材多种多样,形式丰富多彩,给人以不同的感官体验。
在《烈火英雄》中,我体验了消防员的人生,而且是对普通人来说异常残酷的人生。这种残酷,不亚于一场战争中前线战士所面对的残酷。
对于消防员这一职业,我们当然不陌生。仔细回想一下,可能是在某个平静的下午,忽然有几辆消防车从大街上呼啸而过;或是漫步在大街小巷,不经意间路过的某个街角便是消防支队;甚至是亲历火场,近距离感受消防员救人于危难之中的紧张时刻。
当发生火灾,我们会第一时间联想到消防员,想到119。即便是在没有火灾的时候,可能还会请他们来帮忙摘个马蜂窝,或是帮助某个不太安分的调皮小孩。可以说,消防员已经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无处不在。
事故响应,日常训练,哪里需要到哪里,好像就是消防员的全部工作了。大多数时候,可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一份力量。面对普通火灾,消防员会立即赶赴现场,及时扑灭火情,一切都在掌握之中,驾轻就熟。
在《烈火英雄》中,当然不只是消防员的日常工作这么简单。电影中的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极少发生,却又不是不可能发生的大型火灾现场。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火灾,它因而起,并且已经伤及了周边百姓。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假如火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会产生更大的,甚至会导致有毒气体泄露。事故的严重程度已经不是威胁到周边安全这么简单,而是会威胁到全城乃至周边城市的安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消防员义无反顾,立即投入到了这场与烈火的殊死战斗之中。
这部电影,便将观众带进了这场战斗,跟随消防员的脚步,进入火灾现场,经历严酷考验。电影给我们呈现的,是比平常更为凶险的境地,也是更能体现了消防员伟大的一面。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大连港改编,影片当然有艺术加工成分。看到有人说火灾现场的危险程度过于夸张,刻意制造紧张气氛。一开始我是信了,直到看了知乎的问题“如何评价电影《烈火英雄》?”我才知道,说夸张的人是有多么可笑!电影中呈现的危机,还远远不如现实可怕!
电影始终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在现实中,有时候会更加残忍,更加悲壮。
所以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试问,那些纪实和报告,会有多少人去认认真真地看?我不会,我相信很多人也不会。又有多少人亲历过现场?我没有,绝大多数人肯定也没有。那么我们就需要电影,将事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用视听感受来冲击人的灵魂,体验身临其境般的紧迫感。
影片中的火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几年前的天津。除了近距离感受的当地人,或许很多人也与我一般,仅仅是看看新闻报道的图片和视频而已。但是我们有多少人能真正感受到现场的恐怖和消防员所面对的严峻考验呢,我是没有的,相信很多人都没有。
几个月前,四川凉山的一场大火夺走了27位消防员的生命(另有3位地方干部)。全国人民都在为他们的逝去感到惋惜和悲痛,我也不例外。我们敬他们为英雄,表示最沉重的哀悼,只是,他们在临终前所经历的炼狱,或许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更别说感同身受了。
通过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报道,只是在这些报道中,很多时候只有冰冷的数字和代表着一个个生命的名字。我们看不到,在火场中的他们,所面对的是怎样的猛兽,在这期间,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殊死搏斗。
火灾中,有人倒下了,也有人全身而退,亦或是毁容致残,无论怎样,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英雄。但英雄的事迹,我们可能并不了解。
活下来的英雄,可以向我们讲述其中的惊心动魄,而逝去的英雄,则永远不会再开口了。好在我们有电影这门艺术,好在如今电影特效足够成熟,于是可以有《烈火英雄》这样的影片,让我们亲眼看到英雄所经历的战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我看来,杨德昌导演所描述的“三倍”,不仅仅是数学意义上的3倍,更可以是无限倍。是电影给我们演绎了生命的无限可能,带我们走进现实中无法亲历的地带。电影拓展了我们视野,让我们了解英雄,认识英雄。
尽管这部电影还有着种种不足,但也算不上差不是吗,这部电影,我很喜欢,这些英雄,我更喜欢。
《烈火英雄》观后感2这个暑假,好片连连。才看完“哪吒”又蹿红一部“烈火”。如果哪吒是笑着开场,哭着离场。那烈火就是从头至尾让人饱含泪水。
这部电影讲的是消防官兵在灾难来临后的责任与选择。同时也讲了官兵们面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就故事本身而言,似乎就是讲的一种职业特点,一些人生故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但由于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又显得非常特别。在日常,似乎火灾离我们很遥远,于是这群与火为伴的官兵离我们的生活也很遥远,于是,每座城市都有一支平时不被注意过的队伍——那就是消防兵;每一只手机也有一个号码不需要解密就可以拨打,那就是119。
平时,我们对消防官兵的印象就是呼啸而过的消防车,和电视新闻里对于扑灭火灾的报道,以及散落在楼道里的灭火器,或者单位组织的一年一度的消防讲座。当电影把镜头聚焦在这一群体身上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他们与我们城市、市民的联系才一一清晰起来。电影没有去渲染英雄的高大形象,只是用平时的日常告诉我们,面对生死的抉择,谁都不是天生的英雄。所谓英雄,是因为他们在面对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面前所体现出来的舎己忘我的选择。而我们在讴歌英雄的同时,不要忘记他们也是孩子的父亲,也是老人的子女,也是兄妹的手足。
电影的开篇,是从一场对于消防官兵而言,似乎难度不大的餐厅火灾开始。在现代化灭火设备的辅助下,帅气威猛的队长,率领消防官兵完成了灭火、救人、媒体报道三个立体环节。似乎掌声、鲜花马上 ……此处隐藏5165个字……了这个世界。火扑灭后,死里逃生的队友们在废墟里吃饭,吃到鸡腿的时候,嚎啕大哭……
马卫国,一名消防战士。平时他就勇敢积极,因为他的父亲也是一名消防战士!火场中,他毫不畏惧,勇往直前,与火魔做斗争!他所在的特勤一中队接受的任务是保护化学罐区。要是那里爆炸相当于同时燃爆20颗原子弹!再加上氰化物,整座城市就毁了……火烧过来的时候,整个中队的消防战士都做好了赴死的准备,每个人给家人留了一段话。然后用肉体挡在即将爆开的化学罐前面。那个时候,我似乎看到一排钢铁巨人立在那里。马卫国回到家的时候,桌子上一堆燃尽的烟头,他的老父亲一夜未眠,用一个有力的军礼迎接他的归来。看到军礼的一瞬,泪水又模糊了眼睛……
人性的弱点,丑恶的一面,不断因为上演的剧场曝露无遗。灭火过程中,经过分析,急需要关闭四个阀门,技术员不干,给他二十万也不干,他怕有去无回,怕死在里面。最后,江立伟揪着他去了。李洪恩—整个港口的总负责人,他怕承担责任,怕港口毁在他手里,怕没有人敢进去手动关阀门,谎说十几分钟就能关上。然而真实情况是80圈为一扣,一个阀门有100扣。他为什么不早说?早说可以让消防员多有些准备啊!他怕说了就没人敢进去了。江立伟立了赫赫的战功,因为一次意外,导致一名年轻的消防员牺牲了。从那以后,他自责,懊悔,同时也承受着周围人的指指点点。然而最危险的时候,他似乎什么都忘了,只想着保护大家,保护这座城市,哪怕是献出生命!最危难的时刻,他总是首当其冲,就像这一次。然而他救了多少人,没有人提,反而抓住一次意外指点了那么多年……一想到一位心怀众生,无私奉献的人在生前是在指点与自责懊恼中度过的,我的心好疼!生生的揪着疼!
人性的优点,美好的一面也像美丽的花儿绽放着。江立伟的妻子救了一名临盆的孕妇。他们的儿子同时被一对好心的夫妇照顾着。整座城市都骚动着逃生的时候,医院里的很多医生平静的给的病人诊治着……最美丽的身影,是一个个奔跑在火里的消防战士!一个个被火烧伤之后又一个个冲向大火的消防战士!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20xx年辽宁大连716新港油罐区火灾。真实的场景,远比电影残忍!惊心动魄!看完电影很多人就已经哭得找不着北了,现实呢?在现实中呢?电影中展示了几个人牺牲的过程,现实中呢?有多少鲜活的生命逝去?
任凭泪水挥洒……电影结束了,视线落到安静的家里,好安静,好安静,好安静……想拥抱,拥抱这份安静,拥抱现在平和的生活,拥抱亲人,更想拥抱所有为了这份安静逝去的生命!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烈火英雄》观后感6“这群最该被关注的人,终于被拍成了电影。”这是影片上映前,人们的普遍感慨。
“请忘了我们,记住他们。”这是片方在各地路演时,演员们重复最多的话。
改编自真实事件、填补内地相关题材空白的电影《烈火英雄》上映四天,票房5.5亿元。有学者认为,影片不尽完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的观点很相似:这部“120分钟里可以哭110分钟”的影片在节奏上缺了点张弛有度,抒情时又少了点克制内敛;无论从灾难类型片的角度抑或英雄叙事的方面,都欠了分火候。
但瑕不掩瑜。观众们红着双眼走出影厅并表态“无条件支持”时,这部讴歌当代消防员的电影,已抵达了现实主义的一重理想——从作品到现实,抛开艺术的创造,记住真实的英雄。
大银幕上只是真相的一部分,读懂他们是观影最大的意义
滨海市石油码头管道爆炸,牵连了整个原油储存区,火灾不断升级,爆炸接连发生。火场不远处伫立的危险化学品储藏区,如同虎视眈眈的魔鬼等待被点燃……危情逼近,他们以血肉之躯在烈火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间筑起防线。他们就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消防英雄。
《烈火英雄》是从这起火灾切入的。作为内地第一部银幕上的火场营救,“贵”是电影制作中的关键字。九成以上用实景搭建的镜头,75%的火情为真实爆破。以至于有些观众审慎提出:过多密集的爆炸,过于残酷的画面,是否阐释过度了?
对此,导演陈国辉说:“相反,大银幕上只是真相的一部分。我们甚至做了美化、理想化。”影片改编自鲍尔吉·原野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真实的火情远远超乎想象。有两个数据作证。其一,镜头外,那个真实的犹如炼狱般的火场里,整个港口的TNT当量大概为200万吨以上,是影片表达的十倍。其二,片中为解除化学品爆炸危险,消防员需要手动关闭阀门,按故事的描述,每个阀门8000转,而事实是80000转。
在监制刘伟强看来,如是“美化”,其实内核是搭一座桥,引观众去了解真实的消防员。“片中的场景观众已经难以置信。一旦了解真相,他们会更加震撼。这就是我们做电影最大的意义。”
例如欧豪所饰徐小斌牺牲的镜头,如果没有影片,观众根本意想不到,消防员不是牺牲在火海,而是葬身水下。徐小斌的角色原型是当年大连支队战勤保障大队远程供水编队分队长张良,由于原油泄漏,比重大的原油与海水搅到一起变成了泥潭,一个海浪劈头打过来,他再也没钻出水面,年仅25岁。
又如影片里,消防员们不舍昼夜地操练,他们负重奔跑,他们读秒登楼,他们24小时、365天,时刻待命。有个场景在影片上映后广为流传,被视为电影最好的宣传之一。某地,影片正式开场前三分钟,11名观众集体离场。原来,他们是组织来看电影的消防员。场灯未暗,指挥中心的警报传来,任务即命令。他们的消防车,就停在影院门口。
与中国观众共情,是国产电影独一无二的有效武器
纵观世界影史,火灾类的佳片并不少。韩国的《摩天楼》、美国的《勇往直前》、日本的《等救火的日子》等,都是“最美逆行者”的篇章。为何观众为《烈火英雄》洒下最不吝啬的眼泪?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有些泪水,或许是电影的升格镜头、背景音乐带出的情绪,但有些不完全是。”他一直推崇“共同体美学”的概念,认为这种贴近中国观众的现实感、真实感是国产电影让人认同、满足观众深层次感情需求、心理需求、价值观需求的最有效最有利的武器。“并且,这样的武器,永远是好莱坞大片拿不走的。他们的影片再酷炫,一定程度上也是‘于我如浮云’,无法打动内心深处的情感,无法与我们建构起基于价值观层面、思想层面的共同体美学。”
《烈火英雄》里,细抠了几对父子。江立伟因过失造成队友牺牲,连自己的儿子都对他心存芥蒂;马卫国处处优秀,却始终难以等到当军人的父亲一句夸赞。这两种父子关系,浓缩了东方式父亲的含蓄、深沉、严苛。再以人群的奔逃为例,江淼的母亲四下寻找孩子,遇上孤立无援的孕妇,母亲决定暂缓找孩子,救人第一。意外并幸福的是,她在送孕妇到达医院时,见到了她的孩子。那一刻,“与人为善,天地自宽”的美德既是中国人世代信奉的,又具有如此真实朴素的催泪力量。
一则采访视频里,消防员们被问及最深的牵挂,他们所有人都低下了头:“我最怕孩子长得太快,我来不及陪他。我最怕父母老了。”
家国情怀于中国观众,是这样长久生效的情感磁场。多了几分家国情怀,暑期档可以像烈火一样燃起来、旺起来,中国电影同样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