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时间:2022-10-14 23:38:07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

那是一场关于理想的美梦,《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摘抄。

这个大体改编于印度畅销书作家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的故事果然爆笑,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个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Rancho,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Rancho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Farhran与Raju是大傻瓜了。

这个特立独行的Rancho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以,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几乎长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Raju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Raju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Rancho所臆想的“骑摩托车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Rancho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烦燥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

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气管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竣,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光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电影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缺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Rancho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诫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

特立独行的Rancho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2

《三傻大闹宝莱坞》一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印度教育喜剧。它带给生命不仅仅是启示和思考,而且带着强有力的指引!虽是喜剧却引人深思,用一句话来说:一部电影,一种态度,引发人生思考。看完这不片子,思绪万千,久久的沉浸在影片动人的情节中引发了我的思考:

关于教育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初次看到片名认为不过是阿三们又一次没耍事的恶搞,让人想到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懒得去看,也就错过一部经典、富有哲理的电影。然而真正去看了的人,才会意识到当初的想法是多么的愚蠢。 兰彻、法汉、莱俱是印度最好的工程学院的学生。填鸭式教育,是这所印度第一工程学院的教学模式,每一个学生都活在高压状态下。兰彻遥控着飞机飞向乔伊的窗口,没有看到乔伊兴奋的样子,却是凌空的双脚和白墙上的“I QUIT”。“两种方法让自己拔尖,要么提高自己,要么降低别人。”大多数人上大学只是为了一个学位,主角兰彻只是为了学习的乐趣。再看我们中国的教育,有多少莘莘学子不在抱怨这种应试教育?又有多少学子深受这种教育的毒害?我们努力迎合父母的期望,为了有出息、为了分数、为了名次、为了争第一、为了文凭,埋头奋斗。条条框框的定义概念都背的滚瓜烂熟,但能真正把理论知识用到实际中的又有几个呢?这是教育的失败?那么这又是谁造成的呢?

关于友情

这是一部以友情为主线的影片。一开头就不同凡响,为了见一个旧友,法汉在刚起飞的飞机上装病,飞机不得不返航;而拉朱情急之下忘记了穿裤子,可见这位朋友在他们生命中的位置多重要。在电影中我们看到,法汉喜欢动物摄影却因遭到父亲反对差点放弃,拉朱因忍受不了被主任退学的压力差点自杀死掉,最终都是因兰彻才得以改变。可见友情在这三人见的可贵。生活中的我们不也是渴望这种能够感情的吗? 就像剧中歌词唱的一样“烈日下他如同一片绿荫,大漠之中,他便似一片绿州,对受伤的心,他是良药一剂,恐惧着,我们都泥足于井底,无畏着,他畅游于海天之际。毫不迟疑地迎接潮汐,他如一片浮云独自飘逸,却是我们最好的知己。”这就是友情。

关于成功

出人意料的还在结尾,揭示了主人公兰彻得真正身份。他根本不在意学位而是出于热爱才读书,看似没有苦读却成绩斐然,最终得到了那只像征卓越者的 ……此处隐藏3176个字……p>

影片着墨最多的就是关于教育的探讨。虽然《三傻大闹宝莱坞》探讨的是印度的教育问题,但印度的教育现状与中国的教育现状何其相似,可以说,《三傻大闹宝莱坞》同样也反映了中国的教育现状。“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它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它们会怎样?它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它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院长这段话说得很现实,社会竞争压力之大,逼迫学生不得不努力学习,以获得所谓的“更好”的成绩,墨守成规的老师、毫无生趣的课堂、一成不变的分数标杆、死记硬背的填鸭教育把学校变成了“高压锅”,学习不再是纯粹地获取知识,而是变成了换取功成名就的竞赛,爱好和兴趣变成了这场竞争的牺牲品。

现如今,关注中国教育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自杀、学生杀害老师、老师体罚学生的事件越来越多,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教育改革被提上日程。教育部门也在努力寻求更加合理的办学、教学方式来改变现有的问题,减负减压、深化考试改革、高考全国统一用卷、加强师资师德建设等措施,都在为解决现有教育体制中的问题而努力。

除了对教育的探讨,《三傻大闹宝莱坞》还对梦想与亲情进行了讨论。法尔汉从一出生开始变背负着父母的期望——成为一名工程师,然而他的梦想确实当一名摄影师。在兰彻出现之前,法尔汉面对亲情与梦想,他选择了亲情,努力学习考上了让父亲为之自豪的皇家工程学院,然而他每天都不快乐,“当工程师只会让我郁闷”,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而兰彻则劝法尔汉,“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几番挣扎之后,法尔汉最终选择了梦想,但他也没有放弃亲情,“我想说服你,爸,但不会以死相胁,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我为你所做的事都非虚情假意,我一向听你话,哪怕一次,让我聆听自己的声音”,最终,法尔汉用自己的梦想说服了亲情,在毕业之后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摄影师。

法尔汉的结局很完美,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院长儿子的结局。院长儿子的梦想是当文学家,但因为父亲的要求,不得不违心地考取皇家工程学院,最后甚至因为父亲给的压力过大而选择了自杀。两个人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会为法尔汉的幸福感到庆幸,也会为院长儿子的死感到惋惜,但是电影毕竟是经过加工的艺术品,生活并不能像电影一样,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又有多少人能够不因为父母的意见而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呢?小时候你的爱好是什么?现在这个爱好还在吗?梦想可能还是最初的梦想,你,还是那时候的你吗?

其实《三个傻傻瓜》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梦想、亲情等,它还向我们提问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你是因为什么而结婚?什么算是真正的成功?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子女?想必看完这部影片,每一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会有自己的答案。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5

这是一部关乎教育的电影,影片中对于教育的质疑和批判引发了观众的共鸣,片中的很多场景都让我们印象深刻又别开生面。最近,又重新看了遍这部电影,发现这部影片不单单能够给人教育意义,在生活中也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不知不觉做社工已经半年了,在这半年的过程中有快乐,有收获,也有反思和怀疑。做社工不只是打一份工,在很多时候,尤其是看不到服务成效时,不免会怀疑我做的这些是有意义的吗?我这样做是合适的吗?我能够给服务对象带来改变吗?我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了……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质疑教育的目的和方式,我们在社工之路上也有迷惑和不解。再看《三傻大闹宝莱坞》,不只是看到了教育问题,从社工的视角出发也有很多启示。

学以致用。剧中开头一个很经典的片段——兰彻戏弄了欺负新生的学长,戏弄的手段却是大家都学过的。法函说:“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从头到尾,影片中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兰彻的学以致用。兰彻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用,如果不是为了应用,学习还有什么意义?社会工作是一门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技巧助人自助的学科,我们学了很多个理论,也掌握了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我们运用了多少呢?在活动的策划和开展中,我们是否是理论在指导实践呢?看到影片中的这一片段感触很深,我们都知道“人在情境中”,却不能很好把这一理念运用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了多少理论和方法技巧不是目标,学会把社工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是真正的目的。如果社工不断地学习不是为了应用,那么学习还能促进成长吗?

热爱工作。影片中兰彻是老师眼中的另类,不符合好学生的标准,考试却拿了第一名。“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兰彻和法函的这段对话引人深思。虽然影片中有夸张的成分,但向观众传达的思想是正向的。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在选择专业和行业时我们却很难做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选择社工行业的理由有很多,我学了很多年这个专业;我想不出社工之外更适合我的工作;其它工作竞争激烈,自己不够优秀,而目前社工行业正缺人;我想暂时做这个工作,以后遇到合适的再换行业……发自肺腑地说“我喜欢社工,我就想做社工”的人毕竟是少数。在社工这条路上,不禁会问自己的心:这是我喜欢的工作吗?目前的工作状态是我想要的吗?社工路上的怀疑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我想说的是如果选择从事社工,哪怕是短暂的,那么热爱它,做好工作需要我们投入持续的热情,才能支撑我们化解困境。就像法函最后对父亲说:“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我们有一天也可以大胆地对身边的人说:“我做一名社工又会怎么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少一点,车子要不要都行,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

培养心态。影片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兰彻的口头禅:All is well。“这能解决问题吗?”“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它至少给了我们面对问题的勇气!”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我们离成功会更近一些。其实我们的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出去工作,我们面临的压力都是很大的,如何在这竞争中快乐的生活呢?这就需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支撑,或许“All is well”。做困境未成年人支持项目以来,见过很多困境未成年人及家庭,他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有时家访回来情绪是低落的,不知道自己能给服务对象带来什么;有时面临各种文案的整理,状态是狂躁的;有时家长对于社工的完全依赖让社工无力……做社工的过程中不是只有欢乐,同时也有忧愁,社工不是万能的,也会有不同的情绪,我们要学会及时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培养良好的心态。

做好社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今天的积淀与反思促进我们更好地成长,社工路上你我同行,不忘初衷!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